戒毒治疗和康复
- 精神物质滥用至思觉失调—兴奋剂(SToP-S)—早期药物干预治疗研究 (2024)
研究者:香港大学医学院,钟嘉健医生
背景:可卡因和甲基安非他命(即“冰毒”)是香港最常被滥用的两种兴奋剂。兴奋剂的使用经已被确定能引发思觉失调以及其症状,并且相当比例的兴奋剂相关的思觉失调以及其症状会转化为精神分裂症。因此,早期的药物干预治疗是极其必要的。然而,关于能够同时针对兴奋剂滥用和其相关思觉失调的药物治疗研究甚少。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使用阿立哌唑(Aripiprazole)或帕利哌酮(Paliperidone)与常规治疗在兴奋剂滥用者中对兴奋剂相关的思觉失调的临床疗效,评估三组在治疗兴奋剂相关的思觉失调、兴奋剂依赖及情绪、认知和生活功能方面的效果。此外,还探讨了兴奋剂使用者在接受早期药物干预治疗后,兴奋剂引起的思觉失调转化为精神分裂症的比率。
方法:本研究是一项为期24个月的两阶段、三组、前瞻性介入研究。患有兴奋剂相关的思觉失调症状的兴奋剂滥用者经同意后被随机分配至接受阿立哌唑、帕利哌酮或常规治疗,并进入为期12个月的单盲「主动介入」阶段;随后再进入为期12个月的开放「观察维持」阶段,当中兴奋剂滥用者可以选择继续、停止或更换其他药物。评估项目包括精神病评估量表(BPRS-24)、总体临床评估量表(CGI)、格拉斯哥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量表(GASS)、依赖程度量表(SDS)、《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定义的兴奋剂使用障碍严重程度、物质使用改变意向量表(SOCRATES-D)、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DI-II)、前额叶评估量表(FAB)、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以及成瘾严重性指数轻型版(ASI-Lite) 。
结果:本研究共有165名患有兴奋剂相关的思觉失调症状的兴奋剂滥用者参与。在「主动介入」和「观察维持」阶段结束时,BPRS-24、GASS、CGI-S、SDS和可卡因使用障碍的严重程度等结果在各介入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阿立哌唑和帕利哌酮在前六个月可能会导致对甲基安非他命的心理依赖暂时性恶化 (p < .05)。服用阿立哌唑的兴奋剂滥用者在CGI-I评分上表现更好 (p < .001),并且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减轻了甲基安非他命使用障碍的严重程度 (p < .05)。服用帕利哌酮的兴奋剂滥用者在三个介入组中MoCA评分最差 (p < .05)。从兴奋剂引起的思觉失调转化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为10%。
结论:早期的抗精神分裂药物治疗可以帮助降低兴奋剂引起的思觉失调转化为精神分裂症的比率。阿立哌唑和帕利哌酮在兴奋剂滥用者中耐受性良好。阿立哌唑在改善兴奋剂相关思觉失调症状方面显示出较佳的临床效果,也能改善甲基安非他命使用障碍的严重程度,并优于其他两个介入组。而当帕利哌酮应用于治疗兴奋剂相关思觉失调时,应同时监测兴奋剂滥用者认知功能。
- 静观重吸预防 (MBRP) 减少本地吸毒者毒瘾和吸毒行为的可行性和成效研究 (2024)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黄仰山教授
背景:药物滥用患者在治疗药物滥用障碍期间,重吸问题依然严重。初步研究显示,专门为药物使用障碍患者设计的静观重吸预防(MBRP)课程可能有效预防重吸。
目的:评估静观重吸预防对香港药物滥用者的实施可行性及其有效性。
方法:这研究以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方式,随机分配81名参与者到静观重吸预防组和等候名单对照组。收集介入开始前、课程结束后,以及结束后3个月和6个月的数据,比较两组参与者的戒断药物情况和其他情绪指标。另以课程评估表、小组讨论和个别访谈形式,探讨参与者完成静观重吸预防课程后的反馈。
结果:本研究参与者的课程出席率和课后评估参与率跟以往研究相约。静观重吸预防课程从十分制的课后评分中获得正面评价。参与者认同课程是重要 (平均分=8.3) 和有效 (平均分=8.2),整体满意课程 (平均分=8.3) 并愿意持续练习静观 (平均分=7.3)。虽然就药物戒断方面两组于课后各测量点皆没有显著差异,但静观组参与者于课程后即时评估的避免吸毒自我胜任感(对比介入前的分数增长: 静观组: 9.85, 对照组: 0.54) 和6个月后的成瘾严重程度(对比介入前的分数减少: 静观组: 0.03, 对照组: 0.005) 皆比对照组的参与者有较多改善。访谈中参与者透露课程能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提升觉察力和转向积极思维。
结论:总体上,参与者满意静观重吸预防课程,认为它极具价值和效果。本研究印证了静观重吸预防课程可行。未来研究可增加参与人数并比较其他介入的对照组,以提供决定性证据确立静观重吸预防课程的成效。
- 提升及更新禁毒业界及医疗业界对于不同运动介入方式对于吸毒者在治疗及康复成效的知识及技能 (2024)
研究者:香港理工大学,李乐真博士
背景:在戒毒治疗和复康服务中,体育运动一直与其他戒毒方法相结合辅助戒毒者戒毒。
目的:本研究旨在为香港从事戒毒治疗和康复服务的工作者提供最新的科学证据,说明体育运动对戒毒人群的实证作用。
方法:研究团队在五个数据库中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CINHAL) (EBSCO)、MEDLINE(Ovid)、Web of Science、Scopus 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由是次研究开始到2022年9月,使用了「瑜伽」、「气功」、「太极」、「体育活动」、「体育运动」、「有氧运动」、「阻力训练」、「重量训练」、「成瘾」、「物质滥用」、「物质使用障碍」、「复发」、「预防」这些关键词进行检索。此外,研究人亦手动审查了所有已识别文献的参考文献列表,以确保被纳入的文献全面性。研究团队应用了综合分析方法分析及整理数据。
结果:综合分析显示,对于女性戒毒者,身心运动在改善生活质量和柔韧性的成效指标优于对照组;对于青壮年戒毒者,健身运动、有氧运动、身心运动以及休闲活动混合运动在改善多项成效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质性研究综合分析揭示了十个主要主题,描述了戒毒者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经历。这些主题包括:「分散注意力」、「表达真我」、「获得不一样的兴奋感觉」、「建立面对挑战的勇气」、「找到生活的新目标」、「建立有纪律的生活方式」 、「提高沟通技巧」、「参与具支持性的社交网络」、「拥有被支持的社交空间」和「重新参与社区」。
结论:本报告的研究结果能够协助从事戒毒治疗和康复服务的工作者决策那一种体育运动方式对青壮年人和女性戒毒者比较有效。
-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减少毒瘾及使用非法药物的功效研究 (2024)
研究者:香港理工大学,方乃权教授
背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越来越多地被用作药物成瘾的治疗方法。
目的:本项研究旨在研究高频rTMS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作辅助治疗对香港地区常见药物成瘾者的作用效果。
方法:本研究采用主体间交叉试验设计,受试人群为社区接受咨询或康复服务的有安非他明(amphetamine) (或可卡因(cocaine) 滥用史的成年人。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受试者会按随机次序接受两个治疗阶段的试验,分别是应用高频rTMS刺激左侧DLPFC (10Hz, 2000脉冲,100% RMT) 及rTMS假刺激。每一阶段共6次治疗(3次/周),两个阶段之间设定2周的洗脱期。在不同阶段会分别进行指标评估,内容包括成瘾渴望得分、自我报告的药物消耗、执行功能以及情绪。
结果:本研究结果发现rTMS真刺激和rTMS假刺激均能显著降低受试者的成瘾渴望及改善执行功能;然而,仅rTMS真刺激显著降低药物滥用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 并显著增加了其寻求改变的动机。
结论:rTMS真刺激表现出显著改善药物滥用者的情绪和寻求改变的动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就rTMS治疗确定未来在药物滥用临床应用的最佳方案作深入探究。
- 本港更生人士的毒品使用概况和相关因素研究 (2024)
研究者:香港善导会,胡瑞芯女士
背景:香港一直较缺乏更生人士出狱后重吸、以及他们滥药与犯罪行为相关的研究。
目的:探讨更生人士出狱后使用毒品的概况,了解影响他们滥药相关风险和维持远离毒品的保护因素。
方法:本研究共招募了247名符合研究条件的更生人士参加。受访者被邀请填写问卷及进行访谈以收集有关药物滥用、成瘾治疗、以及他们对毒品犯罪的态度等资料。本研究采用已经验证的药物滥用相关工具去量度相关因素,例如社会支持、幸福感、不良童年经历和药物滥用等范畴。
结果:研究发现约三分之一的受访更生人士出狱后仍有滥用药物,而当中男性受访者的比率较为高。朋辈影响和无聊是持续吸毒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提供就业支援、建立正向的社交网络、增强复原能力、以及有目标性的生活,以协助受访者重新融入社会。
结论:研究结果强调以社区为本的住宿康复中心和就业支援在预防重吸的重要性。亦建议减少职场歧视的策略、提供职业培训,以及以朋辈支援服务来帮助个人建立正向的社交网络。此外,还强调需要全面的预防吸毒教育、以创伤知情为本的社会服务,以及针对青少年的预防性计划,以解决滥用毒品的根源问题。
- 「创艺。新生」 (2023)
研究者:香港大学,何天虹教授
背景:香港吸毒成瘾年轻化已成为一个身心灵健康的关注。许多人借助毒品成瘾作为应对压力、情绪相关问题和解闷的方法。不幸的是,超过 80%的年轻吸毒者没有因吸毒所带来的问题而寻求专业协助或其他形式的社会支持。目前,香港大部分戒毒服务的重点是减少吸毒以及提供与毒品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教育。所以,社会有迫切需要对这些服务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更有效地支持年轻吸毒者应对毒瘾。
目的:本计划的目的是将创意艺术融入香港的戒毒康复服务,并探讨其在年轻吸毒者和前线个案工作者中的有效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此外,本计划旨在通过利用艺术,为在毒瘾问题上挣扎的人提供支援服务的变革。
方法:本计划的评估研究评估了两个主要项目组成部分的潜在效益:(1)戒毒康复者的创意艺术介入计划,以及(2) 前线专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创意艺术介入的评估采用混合方法、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及设有两个评估时间点(T0和T1),并会以量性和质性探究方法进行评估。本评估共有260 名年龄介乎20 至60 岁的香港戒毒康复者参与并于两个不同的时间点收集定量数据:基线(T0) 和8 周后的跟进( T1). 当中包括132位为年龄介乎21 至35岁的年轻成年人。而其中 30 名戒毒者更于完成创意艺术介入计划后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而就前线专业人员专业培训,共 30 名前线专业人员于完成为期4天的培训后填写意向调查,并从中邀请10 位专业人员进行聚焦访谈作研究数据之用。所有数据均在 2019 年 6 月至 2023 年 5 月期间收集。对于戒毒康复者的创意艺术介入随机对照研究的定量数据,本评估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独立t检验来评估样本的同质性,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手法评估介入的成效。而对于前线专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的定量数据,本评估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以获得总体满意度和对培训单元在提高个案工作者开展创意艺术戒毒项目的知识、技巧和效能方面所感知的有效性。而这两项评估研究的质性研究部份都采用了主题分析法来研究,就是根据戒毒康复者和前线专业人员的深入访谈以识别主题和次主题。
结果:本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提供了经验证据阐明与常规治疗的小组相比,创意艺术介入小组于提高正向情感和解难导向有相当成效。研究结果亦显示,在缓解焦虑、减少自我挫败倾向、通过停止不愉快的情绪思考或获得朋友和家人的支持来加强与毒品有关的应对以及改善避免毒品的自我效能方面也有潜在的好处。研究数据亦显示,创意艺术的介入手法不单为较年轻的成年戒毒康复者有相当的好处,在应用在较年长的戒毒康复者当中亦有相若的效果。另一方面,参与创意艺术介入计划的康复者的焦点小组访谈显示访谈者取得额外收获,当中包括改善情绪管理、加强社交关系及培养自我意识、自信和心理灵活性。参与者认为非语言表达、实际的体现和具体化以及创造力和艺术乐趣是他们能够进行积极变化的关键因素;他们亦强调创艺大使的促进技巧能灌输希望和关怀,并促进彼此间的互相学习。而专业培训的评估发现,参加培训的前线专业人员认为本培训项目是实用、具启发性及令人满意。受训者认为培训有助提高他们向服务对象提供创意艺术干预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能力。他们亦期望能有进一步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技巧,并解决他们在戒毒环境中实施创意艺术介入时所遇到的环境挑战。
结论:在香港,创意艺术介入是一种与文化相关、以证据为基础、以人为本的戒毒康复方法。创意艺术介入受到服务对象和前线专业人员的欢迎 – 双方都认为在康复服务中实行创意艺术介入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并且令人满意。成效研究显示,创意艺术为本的介入手法不论应用于较年轻的个案还是较年长的个案都有相当的正面成效。前线专业人员亦分享了他们对进一步培训的热情,以及他们对推进创意艺术介入作为传统戒毒形式的替代方案的支持。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培训将有助于该议题以及那些在毒瘾问题上挣扎的人的整体健康。
- 在囚人士的戒毒治疗和康复服务研究:挑战与机会 (2023)
研究者:香港大学,叶兆辉教授 及 香港中文大学,陈之翰博士
背景:全球正面临着吸毒问题日益严重的挑战,极需拓展药物、心理社会和复康等多种治疗方法。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吸毒罪犯的特征,了解其复康过程,寻求提高复康成果的潜在机制,并估算因改进复康过程而可以降低的社会成本。
方法: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桌面研究审查多种资料来源。研究团队分析了2013年至2019年间,15至30岁的戒毒所犯人的惩教署数据,以研究其召回率。此外,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和一对一讨论共收集了130名受访者的意见(包括100名吸毒者和30名相关持份者),以了解现有的戒毒治疗和复康服务。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约58%的戒毒所罪犯被召回,其中78%的主要原因为复吸。年龄、婚姻状况、定罪记录、复康项目参与以及在服刑期间的探访等因素与召回和/或再犯有密切相关。当犯人具有较强的社会支援网络,他们被重新召回的风险相对较低。研究亦指出,尽管现有体系在利用社区资源等方面有所成效,但仍存在改进空间。例如,需要加强各持份者之间的协作以提高效率。
结论:综上所述,为防止吸毒问题恶化和再次出现,研究小组建议改进现有的治疗和复康体系。这将有助于降低吸毒带来的社会、医疗和经济成本,同时预防毒品相关的犯罪活动及重犯。
- 戒毒后生涯规划与重吸预防:为青年戒毒人士康复后提供综合模式的生涯规划的效度研究 (2022)
研究者:香港树仁大学周德慧博士
背景:有研究指出提高生活满意度能有效减少吸食毒品,拥有有意义的工作与生活满意度密切 相关。 然而,香港仍缺乏为青年戒毒人士提供的生涯规划服务的实证研究。
目的:评估综合模式的生涯规划在预防青年戒毒人士康复后重吸的有效性。
方法:青年戒毒人士分别受邀参加介入组(35人)和对照组(35人)。 介入组的参加者会经历此计划所设计的综合模式的生涯规划,其中包括以萨维科斯的生涯设计理论为基础的个人生涯咨询及表达艺术小组,并在整个过程中融入动机性晤谈技巧。 此研究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综合纵向研究方法。 在量化研究部分,介入组和对照组参加者在四个时点完成标准问卷评估,以评估他们在吸毒行为方面及心理社会状况的变化。 在质化研究部分, 则进行了半结构化的焦点小组访问,并以两个介入组的个案探讨介入的过程。
结果:此综合模式的生涯规划能有效减低重吸毒品行为及提高社会心理状况,介入组的 参加者更能深入地探讨自我认识及生命意义。 本报告的研究结果, 除了证实参加者抗拒毒品的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有正相关,亦发现找到人生的意义对拒绝吸毒的自我效能的重要性。
结论: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上为综合生涯规划模式在协助已戒毒年轻人有效避免重吸提供 了实证依据。
- 滥用精神科药物者戒毒治疗及康复服务之循证实践评估指引研究:混合模型研究 (2022)
研究者:香港大学,罗亦华博士
背景:戒毒康复情况与精神药物滥用人士采用的治疗计划及介入方法的成效之间欠缺明确的关连。
目的:了解本地持份者对精神药物滥用人士治疗计划的观点;设计一套适用于香港的治疗计划评估指引;及了解生活质素(QoL)的概念,以将滥药人士的整体身心健康纳入结果指标。
方法:我们进行了两轮德尔菲法研究,访问了44名受访者,从中了解如何改善本港治疗计划的成效评估方法。我们亦与271名精神科药物滥药人士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以作验证。
结果:研究参与者取得一致共识,认为有需要主观及客观计量工具更全面地两者并用,以量度治疗计划的拟定结果。降低危害是戒毒康复过程中显示步向戒毒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另外,研究亦制定及验证了一项新的「需要为本生活质素量表」(NBQoL)。
结论:建议使用个人化及跨学科的介入治疗,配以变革理论以及相应的结果指标。
- 「越」级挑战 2.0 —为年轻成年人而设的社区续顾计划 (2022)
研究者:东华三院越峰成长中心 及 香港浸会大学张小燕教授
背景:运动有益健康,但对于戒毒复康的效用并没有太多相关的研究。是次社区续顾计划,通过提供多类运动项目予社区戒毒人士参与,从中了解运动对戒毒的效用。
目的:评估社区运动康复计划对戒毒人士减少吸毒的效用,以及运动对戒毒人士在体适能及身心各方面的影响。
方法:整个计划为期三年,在不同地点举办一系列运动课程。每个课程为期十个星期,每星期一课。计划期内,共邀有169位40岁以下戒毒人士自愿参与运动课程前的体适能测试及问卷调查(前测),当中有78位完成整个运动课程,并再一次进行体适能测试及问卷调查(后测),收集到的资料用以了解其课程前后身心的变化及差异。
结果:参加者在完成运动课程后,于体适能水平、柔韧度、肌耐力、肌力量及平衡力、做运动的动力、心理、情绪、生理及智能上的指数都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在生活满意度、自定力、拒绝毒品的自我效能、主动面对压力及抗毒挑战的能力也取得较高分数。
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运动训练能有效帮助戒毒人士远离毒品,对复康有正面效用。
- 流动认知功能康復计划在戒毒康復者的随机对照试验(2021)
研究者:基督教联合医院
背景:患有药物滥用疾患(SUD)的人仕表现出认知缺陷,这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功能。至今,针对SUD的认知训练研究不多。我们设计了「流动认知功能康復计划」(MFCP),并在2015-2017年间初步应用及测试。
目的:在这一次的研究中,我们测试MFCP是否有效。我们的假设是对比起参加社交活动的人仕,接受MFCP训练的人仕的认知和日常功能会有所改善。
方法:这是一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我们于滥用精神药物者辅导中心(CCPSAs),住院戒毒治疗及康復中心(DTRCs),美沙酮诊所及基督教联合医院物质误用诊所招募服务使用者参与是项研究。我们用Cognistat(NCSE)和加拿大职能表现测验(COPM)在训练前后评估参加人仕的认知和日常功能。我们以重複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 ANOVA)分辨两组人仕在认知和日常功能的增长上有否明显差别。
结果:我们邀请了134位务使用者参与是次研究。最后实验组有53人(他们接受MFCP训练)而对照组有57人(他们参加与实验组相约时数的社交活动)。重複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 ANOVA)显示两组人仕在认知和日常功能的增长上并没有明显差别。Schèffe分析发现两组人仕的认知和日常功能均有明显进步。
结论:根据这次研究和过往经验, MFCP既方便又实用,并且对SUD患者有帮助。我们建议在将来使用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design)进一步研究MFCP是否比社交活动在改善SUD患者的认知和日常功能上有更好的改善率。
- 钩藤能否减轻氯胺酮造成之破坏? (2020)
研究者: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姚大卫教授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展示钩藤与氯胺酮的相互作用似乎能改善小鼠的固化记忆,以及减少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区域因氯胺酮而引致死亡的细胞数目。
目的:以动物模型进行实验,以探讨利用钩藤对氯胺酮造成的破坏进行治疗介入的成效,以及了解可否以钩藤取代氯胺酮作为另一种毒品替代物,并为钩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证据。
方法:使用的方法包括有行为学、生物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透过组织病理学和心电图的研究结果观察氯胺酮对肝脏和心脏的毒性影响。
结果及结论:钩藤显示出辅助治疗氯胺酮毒性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时刻记着钩藤如其他药物一样,长期使用会导致血清中转氨酶和肌酸酐水平上升。对于服食氯胺酮的病人来说,中医及/或西医的监督和建议是必需的。
- 研究基督教正生书院的治疗社区康复计划(2019)
研究者:香港大学,陈浚灵博士
(按此前往研究报告资料库下载於2016年前完成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