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治療和康復
- 靜觀重吸預防 (MBRP) 減少本地吸毒者毒癮和吸毒行為的可行性和成效研究 (2024)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仰山教授
背景:藥物濫用患者在治療藥物濫用障礙期間,重吸問題依然嚴重。初步研究顯示,專門為藥物使用障礙患者設計的靜觀重吸預防(MBRP)課程可能有效預防重吸。
目的:評估靜觀重吸預防對香港藥物濫用者的實施可行性及其有效性。
方法:這研究以單盲隨機對照試驗方式,隨機分配81名參與者到靜觀重吸預防組和等候名單對照組。收集介入開始前、課程結束後,以及結束後3個月和6個月的數據,比較兩組參與者的戒斷藥物情況和其他情緒指標。另以課程評估表、小組討論和個別訪談形式,探討參與者完成靜觀重吸預防課程後的反饋。
結果:本研究參與者的課程出席率和課後評估參與率跟以往研究相約。靜觀重吸預防課程從十分制的課後評分中獲得正面評價。參與者認同課程是重要 (平均分=8.3) 和有效 (平均分=8.2),整體滿意課程 (平均分=8.3) 並願意持續練習靜觀 (平均分=7.3)。雖然就藥物戒斷方面兩組於課後各測量點皆沒有顯著差異,但靜觀組參與者於課程後即時評估的避免吸毒自我勝任感 (對比介入前的分數增長: 靜觀組: 9.85, 對照組: 0.54) 和6個月後的成癮嚴重程度 (對比介入前的分數減少: 靜觀組: 0.03, 對照組: 0.005) 皆比對照組的參與者有較多改善。訪談中參與者透露課程能幫助他們調節情緒、提升覺察力和轉向積極思維。
結論:總體上,參與者滿意靜觀重吸預防課程,認為它極具價值和效果。本研究印證了靜觀重吸預防課程可行。未來研究可增加參與人數並比較其他介入的對照組,以提供決定性證據確立靜觀重吸預防課程的成效。
- 提升及更新禁毒業界及醫療業界對於不同運動介入方式對於吸毒者在治療及康復成效的知識及技能 (2024)
研究者:香港理工大學,李樂真博士
背景:在戒毒治療和復康服務中,體育運動一直與其他戒毒方法相結合輔助戒毒者戒毒。
目的:本研究旨在為香港從事戒毒治療和康復服務的工作者提供最新的科學證據,說明體育運動對戒毒人群的實證作用。
方法:研究團隊在五個數據庫中進行了全面的文獻檢索: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CINHAL)(EBSCO)、MEDLINE(Ovid)、Web of Science、Scopus 和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的檢索由是次研究開始到2022年9月,使用了「瑜伽」、「氣功」、「太極」、「體育活動」、「體育運動」、「有氧運動」、「阻力訓練」、「重量訓練」、「成癮」、「物質濫用」、「物質使用障礙」、「復發」、「預防」這些關鍵詞進行檢索。此外,研究人亦手動審查了所有已識別文獻的參考文獻列表,以確保被納入的文獻全面性。研究團隊應用了綜合分析方法分析及整理數據。
結果:綜合分析顯示,對於女性戒毒者,身心運動在改善生活質量和柔韌性的成效指標優於對照組;對於青壯年戒毒者,健身運動、有氧運動、身心運動以及休閒活動混合運動在改善多項成效指標顯著優於對照組。質性研究綜合分析揭示了十個主要主題,描述了戒毒者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觀經歷。這些主題包括:「分散注意力」、「表達真我」、「獲得不一樣的興奮感覺」、「建立面對挑戰的勇氣」、「找到生活的新目標」、「建立有紀律的生活方式」、「提高溝通技巧」、「參與具支持性的社交網絡」、「擁有被支持的社交空間」和「重新參與社區」。
結論:本報告的研究結果能夠協助從事戒毒治療和康復服務的工作者決策那一種體育運動方式對青壯年人和女性戒毒者比較有效。
- 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在減少毒癮及使用非法藥物的功效研究 (2024)
研究者:香港理工大學,方乃權教授
背景:重複經顱磁刺激 (rTMS) 越來越多地被用作藥物成癮的治療方法。
目的:本項研究旨在研究高頻rTMS於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作輔助治療對香港地區常見藥物成癮者的作用效果。
方法:本研究採用主體間交叉試驗設計,受試人群為社區接受諮詢或康復服務的有安非他明 (amphetamine) (或可卡因 (cocaine) 濫用史的成年人。所有參與本研究的受試者會按隨機次序接受兩個治療階段的試驗,分別是應用高頻rTMS刺激左側DLPFC (10Hz, 2000脈衝,100% RMT) 及rTMS假刺激。每一階段共6次治療 (3次/周),兩個階段之間設定2周的洗脫期。在不同階段會分別進行指標評估,內容包括成癮渴望得分、自我報告的藥物消耗、執行功能以及情緒。
結果:本研究結果發現rTMS真刺激和rTMS假刺激均能顯著降低受試者的成癮渴望及改善執行功能;然而,僅rTMS真刺激顯著降低藥物濫用者的焦慮和抑鬱評分, 並顯著增加了其尋求改變的動機。
結論:rTMS真刺激表現出顯著改善藥物濫用者的情緒和尋求改變的動機。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就rTMS治療確定未來在藥物濫用臨床應用的最佳方案作深入探究。
- 本港更生人士的毒品使用概況和相關因素研究 (2024)
研究者:香港善導會,胡瑞芯女士
背景:香港一直較缺乏更生人士出獄後重吸、以及他們濫藥與犯罪行為相關的研究。
目的:探討更生人士出獄後使用毒品的概況,了解影響他們濫藥相關風險和維持遠離毒品的保護因素。
方法:本研究共招募了247名符合研究條件的更生人士參加。受訪者被邀請填寫問卷及進行訪談以收集有關藥物濫用、成癮治療、以及他們對毒品犯罪的態度等資料。本研究採用已經驗證的藥物濫用相關工具去量度相關因素,例如社會支持、幸福感、不良童年經歷和藥物濫用等範疇。
結果:研究發現約三分之一的受訪更生人士出獄後仍有濫用藥物,而當中男性受訪者的比率較為高。朋輩影響和無聊是持續吸毒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議提供就業支援、建立正向的社交網絡、增強復原能力、以及有目標性的生活,以協助受訪者重新融入社會。
結論:研究結果強調以社區為本的住宿康復中心和就業支援在預防重吸的重要性。亦建議減少職場歧視的策略、提供職業培訓,以及以朋輩支援服務來幫助個人建立正向的社交網絡。此外,還強調需要全面的預防吸毒教育、以創傷知情為本的社會服務,以及針對青少年的預防性計劃,以解決濫用毒品的根源問題。
- 「創藝。新生」 (2023)
研究者:香港大學,何天虹教授
背景:香港吸毒成癮年輕化已成為一個身心靈健康的關注。許多人借助毒品成癮作為應對壓力、情緒相關問題和解悶的方法。不幸的是,超過 80%的年輕吸毒者沒有因吸毒所帶來的問題而尋求專業協助或其他形式的社會支持。 目前,香港大部分戒毒服務的重點是減少吸毒以及提供與毒品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心理教育。 所以,社會有迫切需要對這些服務進行創新和改進以更有効地支持年輕吸毒者應對毒癮。
目的:本計劃的目的是將創意藝術融入香港的戒毒康復服務,並探討其在年輕吸毒者和前線個案工作者中的有效性、可接受性和實用性。此外,本計劃旨在通過利用藝術,為在毒癮問題上掙扎的人提供支援服務的變革。
方法:本計劃的評估研究評估了兩個主要項目組成部分的潛在效益:(1)戒毒康復者的創意藝術介入計劃,以及(2) 前線專業人員的專業培訓。 創意藝術介入的評估採用混合方法、隨機對照研究設計及設有兩個評估時間點(T0和T1),並會以量性和質性探究方法進行評估。本評估共有 260 名年齡介乎 20 至 60 歲 的香港戒毒康復者參與並於兩個不同的時間點收集定量數據:基線 (T0) 和8 週後的跟進 (T1). 當中包括132位為年齡介乎 21 至35歲的年輕成年人。而其中 30 名戒毒者更於完成創意藝術介入計劃後進行焦點小組訪談。而就前線專業人員專業培訓,共 30 名前線專業人員於完成為期4天的培訓後填寫意向調查,並從中邀請10 位專業人員進行聚焦訪談作研究數據之用。所有數據均在 2019 年 6 月至 2023 年 5 月期間收集。對於戒毒康復者的創意藝術介入隨機對照研究的定量數據,本評估採用描述性統計和獨立t檢驗來評估樣本的同質性,並採用重複測量方差分析等手法評估介入的成效。而對於前線專業人員的專業培訓的定量數據,本評估進行了描述性統計,以獲得總體滿意度和對培訓單元在提高個案工作者開展創意藝術戒毒項目的知識、技巧和效能方面所感知的有效性。而這兩項評估研究的質性研究部份都採用了主題分析法來研究,就是根據戒毒康復者和前線專業人員的深入訪談以識別主題和次主題。
結果:本隨機對照研究的結果提供了經驗證據闡明與常規治療的小組相比,創意藝術介入小組於提高正向情感和解難導向有相當成效。研究結果亦顯示,在緩解焦慮、減少自我挫敗傾向、通過停止不愉快的情緒思考或獲得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來加強與毒品有關的應對以及改善避免毒品的自我效能方面也有潛在的好處。研究數據亦顯示,創意藝術的介入手法不單為較年輕的成年戒毒康復者有相當的好處,在應用在較年長的戒毒康復者當中亦有相若的效果。另一方面,參與創意藝術介入計劃的康復者的焦點小組訪談顯示訪談者取得額外收獲,當中包括改善情緒管理、加強社交關係及培養自我意識、自信和心理靈活性。參與者認為非語言表達、實際的體現和具體化以及創造力和藝術樂趣是他們能夠進行積極變化的關鍵因素;他們亦強調創藝大使的促進技巧能灌輸希望和關懷,並促進彼此間的互相學習。而專業培訓的評估發現,參加培訓的前線專業人員認為本培訓項目是實用、具啟發性及令人滿意。受訓者認為培訓有助提高他們向服務對象提供創意藝術干預的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和自我能力。他們亦期望能有進一步的培訓以提高他們在這些方面的技巧,並解決他們在戒毒環境中實施創意藝術介入時所遇到的環境挑戰。
結論:在香港,創意藝術介入是一種與文化相關、以證據為基礎、以人為本的戒毒康復方法。創意藝術介入受到服務對象和前線專業人員的歡迎 – 雙方都認為在康復服務中實行創意藝術介入是有效的、有意義的、並且令人滿意。成效研究顯示,創意藝術為本的介入手法不論應用於較年輕的個案還是較年長的個案都有相當的正面成效。前線專業人員亦分享了他們對進一步培訓的熱情,以及他們對推進創意藝術介入作為傳統戒毒形式的替代方案的支持。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和培訓將有助於該議題以及那些在毒癮問題上掙扎的人的整體健康。
- 在囚人士的戒毒治療和康復服務研究:挑戰與機會 (2023)
研究者:香港大學,葉兆輝教授 及 香港中文大學,陳之翰博士
背景:全球正面臨著吸毒問題日益嚴重的挑戰,極需拓展藥物、心理社會和復康等多種治療方法。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吸毒罪犯的特徵,了解其復康過程,尋求提高復康成果的潛在機制,並估算因改進復康過程而可以降低的社會成本。
方法:採用混合研究方法,結合桌面研究審查多種資料來源。研究團隊分析了2013年至2019年間,15至30歲的戒毒所犯人的懲教署數據,以研究其召回率。此外,通過焦點小組訪談和一對一討論共收集了130名受訪者的意見(包括100名吸毒者和30名相關持份者),以了解現有的戒毒治療和復康服務。
結果:研究結果表明,約58%的戒毒所罪犯被召回,其中78%的主要原因為復吸。年齡、婚姻狀況、定罪記錄、復康項目參與以及在服刑期間的探訪等因素與召回和/或再犯有密切相關。當犯人具有較強的社會支援網絡,他們被重新召回的風險相對較低。研究亦指出,儘管現有體系在利用社區資源等方面有所成效,但仍存在改進空間。例如,需要加強各持份者之間的協作以提高效率。
結論:綜上所述,為防止吸毒問題惡化和再次出現,研究小組建議改進現有的治療和復康體系。這將有助於降低吸毒帶來的社會、醫療和經濟成本,同時預防毒品相關的犯罪活動及重犯。
- 戒毒後生涯規劃與重吸預防:為青年戒毒人士康復後提供綜合模式的生涯規劃的效度研究 (2022)
研究者:香港樹仁大學周德慧博士
背景:有研究指出提高生活滿意度能有效減少吸食毒品,擁有有意義的工作與生活滿意度密切相關。然而,香港仍缺乏為青年戒毒人士提供的生涯規劃服務的實證研究。
目的:評估綜合模式的生涯規劃在預防青年戒毒人士康復後重吸的有效性。
方法:青年戒毒人士分別受邀參加介入組(35人)和對照組(35人)。介入組的參加者會經歷此計劃所設計的綜合模式的生涯規劃,其中包括以薩維科斯的生涯設計理論為基礎的個人生涯諮詢及表達藝術小組,並在整個過程中融入動機性晤談技巧。此研究採用量化和質化相結合的綜合縱向研究方法。在量化研究部分,介入組和對照組參加者在四個時點完成標準問卷評估,以評估他們在吸毒行為方面及心理社會狀況的變化。在質化研究部分, 則進行了半結構化的焦點小組訪問,並以兩個介入組的個案探討介入的過程。
結果:此綜合模式的生涯規劃能有效減低重吸毒品行為及提高社會心理狀況,介入組的參加者更能深入地探討自我認識及生命意義。本報告的研究結果, 除了證實参加者抗拒毒品的自我效能感與生活滿意度有正相關,亦發現找到人生的意義對拒絕吸毒的自我效能的重要性。
結論:本研究的結果基本上為綜合生涯規劃模式在協助已戒毒年輕人有效避免重吸提供了實證依據。
- 濫用精神科藥物者戒毒治療及康復服務之循證實踐評估指引研究:混合模型研究 (2022)
研究者:香港大學,羅亦華博士
背景:戒毒康復情況與精神藥物濫用人士採用的治療計劃及介入方法的成效之間欠缺明確的關連。
目的:了解本地持份者對精神藥物濫用人士治療計劃的觀點;設計一套適用於香港的治療計劃評估指引;及了解生活質素(QoL)的概念,以將濫藥人士的整體身心健康納入結果指標。
方法:我們進行了兩輪德爾菲法研究,訪問了44名受訪者,從中了解如何改善本港治療計劃的成效評估方法。我們亦與271名精神科藥物濫藥人士進行了兩輪問卷調查,以作驗證。
結果:研究參與者取得一致共識,認為有需要主觀及客觀計量工具更全面地兩者並用,以量度治療計劃的擬定結果。降低危害是戒毒康復過程中顯示步向戒毒的重要結果指標之一。另外,研究亦制定及驗證了一項新的「需要為本生活質素量表」(NBQoL)。
結論:建議使用個人化及跨學科的介入治療,配以變革理論以及相應的結果指標。
- 「越」級挑戰 2.0 —為年輕成年人而設的社區續顧計劃 (2022)
研究者:東華三院越峰成長中心 及 香港浸會大學張小燕教授
背景:運動有益健康,但對於戒毒復康的效用並沒有太多相關的研究。是次社區續顧計劃,通過提供多類運動項目予社區戒毒人士參與,從中了解運動對戒毒的效用。
目的:評估社區運動康復計劃對戒毒人士減少吸毒的效用,以及運動對戒毒人士在體適能及身心各方面的影響。
方法:整個計劃為期三年,在不同地點舉辦一系列運動課程。每個課程為期十個星期,每星期一課。計劃期內,共邀有169位40歲以下戒毒人士自願參與運動課程前的體適能測試及問卷調查(前測),當中有78位完成整個運動課程,並再一次進行體適能測試及問卷調查(後測),收集到的資料用以了解其課程前後身心的變化及差異。
結果:參加者在完成運動課程後,於體適能水平、柔韌度、肌耐力、肌力量及平衡力、做運動的動力、心理、情緒、生理及智能上的指數都得到顯著改善,同時在生活滿意度、自定力、拒絕毒品的自我效能、主動面對壓力及抗毒挑戰的能力也取得較高分數。
結論:研究結果顯示,運動訓練能有效幫助戒毒人士遠離毒品,對復康有正面效用。
- 流動認知功能康復計劃在戒毒康復者的隨機對照試驗(2021)
研究者:基督教聯合醫院
背景:患有藥物濫用疾患(SUD)的人仕表現出認知缺陷,這會影響他們的日常功能。至今,針對SUD的認知訓練研究不多。我們設計了「流動認知功能康復計劃」(MFCP),並在2015-2017年間初步應用及測試。
目的:在這一次的研究中,我們測試MFCP是否有效。我們的假設是對比起參加社交活動的人仕,接受MFCP訓練的人仕的認知和日常功能會有所改善。
方法:這是一個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我們於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CCPSAs),住院戒毒治療及康復中心(DTRCs),美沙酮診所及基督教聯合醫院物質誤用診所招募服務使用者參與是項研究。我們用Cognistat(NCSE)和加拿大職能表現測驗(COPM)在訓練前後評估參加人仕的認知和日常功能。我們以重複測量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 ANOVA)分辨兩組人仕在認知和日常功能的增長上有否明顯差別。
結果:我們邀請了134位務使用者參與是次研究。最後實驗組有53人(他們接受MFCP訓練)而對照組有57人(他們參加與實驗組相約時數的社交活動)。重複測量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 ANOVA)顯示兩組人仕在認知和日常功能的增長上並沒有明顯差別。Schèffe分析發現兩組人仕的認知和日常功能均有明顯進步。
結論:根據這次研究和過往經驗, MFCP既方便又實用,並且對SUD患者有幫助。我們建議在將來使用時間序列分析(time series design)進一步研究MFCP是否比社交活動在改善SUD患者的認知和日常功能上有更好的改善率。
- 鈎藤能否減輕氯胺酮造成之破壞?(2020)
研究者: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姚大衛教授
背景: 中樞神經系統的研究展示鈎藤與氯胺酮的相互作用似乎能改善小鼠的固化記憶,以及減少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同區域因氯胺酮而引致死亡的細胞數目。
目的:以動物模型進行實驗,以探討利用鈎藤對氯胺酮造成的破壞進行治療介入的成效,以及了解可否以鈎藤取代氯胺酮作為另一種毒品替代物,並為鈎藤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潛在影響提供證據。
方法:使用的方法包括有行為學、生物化學、免疫組織化學和組織病理學研究。並透過組織病理學和心電圖的研究結果觀察氯胺酮對肝臟和心臟的毒性影響。
結果及結論:鈎藤顯示出輔助治療氯胺酮毒性的作用。但是我們要時刻記着鈎藤如其他藥物一樣,長期使用會導致血清中轉氨酶和肌酸酐水平上升。對於服食氯胺酮的病人來說,中醫及/或西醫的監督和建議是必需的。
(按此前往研究報告資料庫下載於2016年前完成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