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香港物质误用情况的质性研究 (2024)
研究者:香港城市大学,卢铁荣教授
背景:本研究探讨了药物滥用的复杂问题,尤其关注全球范围内吸毒者数量的显著增加,以及这一问题在香港的特殊情况和多方面影响。
目的: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用于收集药物滥用质性数据的框架,并通过这个框架探讨药物的五个阶段:开始、持续、治疗、复发和戒断,特别关注隐藏的药物滥用、大麻使用、以及毒品交易和网上交易等现象。
方法:采用三角测量方法进行研究,包括系统性文献回顾、个别和小组访谈,以及网上民族志研究,以确保对药物滥用现状有全面的了解。研究审查了334 份文献记录和 484 份线上平台,同时127名参与者,包括前线从业人员、执法人员、吸毒者和毒贩,以收集不同的观点和经验。
结果:研究揭示了药物使用的多面性,包括流行的滥用药物、健康影响、世代差异、获取途径、态度变化及执法挑战。同时,强调了网上平台在药物交易中的日益重要角色,以及性少数族群滥用毒品的独特模式。
结论:本研究探讨了药物使用与香港社会经济及文化结构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提出了对策略、政策和支援措施的重要见解和建议。尽管执法力度强大,但药物使用者的适应能力和对诸如大麻这样的物质的看法变化,需要持续的研究和政策开发,以有效应对药物滥用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氯胺酮和大麻素对抗菌肽表达和感染易感性的影响:细胞和动物研究(2023)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张琳教授
背景:氯胺酮和大麻的滥用已在全世界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滥用氯胺酮与膀胱炎综合病征有关。然而,氯胺酮和大麻滥用引起的免疫调节的性质和机制仍然不清楚,特别是在加重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MRSA)相关的肺炎感染方面。因此,有必要探索氯胺酮和大麻介导与人类呼吸道感染相关的免疫调节的潜在机制。
目的:确定氯胺酮和大麻素在体外和体内对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的影响,并研究氯胺酮和大麻素增加肺部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敏感性的分子机制。
方法:本实验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小鼠肺炎模型探索和验证氯胺酮和大麻素滥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的影响,然后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结果:氯胺酮和大麻素(AEA和CP 55、940)治疗显著增加体外人肺上皮细胞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粘附和侵袭能力。重要的是,氯胺酮注射通过上调体内和体外肺中纤连蛋白 1(FN1)和整合素 αV 基因(ITGAV),会显著恶化鼻内肺炎模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和感染。
结论:高剂量的氯胺酮使用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肺部感染水平(粘附和侵袭能力),氯胺酮通过上调FN1 和ITGAV 会增加肺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感染。大麻素可增加人上皮细胞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侵袭感染。通过阐明氯胺酮和大麻素滥用与肺部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潜在机制,我们将提高社会各界对以往未知的毒品祸害的普遍认识,并期望能鼓励和使他们在毒品预防、早期识别和干预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 利用全自动化视网膜图像分析技术(ARIA)建立一套精神药物滥用的检测标准(2023)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庄家俊教授
背景:全自动化视网膜图像分析技术(ARIA)是一种先进的非侵入性技术,能够通过低成本分析眼球的视网膜图像来筛查不同的疾病。
目的:利用ARIA技术建立一套精神药物滥用的检测标准。
方法:这是一项在香港进行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共招募100个病例和200个对照。病例对像被定义为曾经或现在正在滥用精神活性物质,并在本地戒毒治疗及康复中心登记的成年人,而对照组是没有吸毒史的普通成年人。我们透过ARIA 和深度学习算法获得每个人的视网膜特征而进行数据分析和建立多变量模型。
结果:对照组和病例的视网膜渗出液、小静脉分叉系数、小动脉和小静脉分叉角、分形维数有统计显著差异(p<0.05)。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获得的复杂视网膜特征成分也与药物滥用显著相关(p<0.001)。预测模型在区分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和对照组达到95.0%的高精度和 0.987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结论:视网膜图像分析技术有望应用于筛查应用,包括对不同的抗成瘾治疗或康复者康复计划的有效性监测,从而帮助临床医生和社会工作者规划合适的计划。
- 以红外线瞳孔测量法及眼动追踪作为新一代非介入性辨识受精神科药物影响的滥药者及评估对其视力祸害的方式(2022)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庄金隆医生
背景:服用精神科药物(PAS)会影响 自主神经系统和 瞳孔光感反射(PLR)。当中兴奋剂如晶体甲基苯丙胺(冰)、氯胺酮和可卡因会引致瞳孔扩大,而包括海洛英在内的麻醉镇痛剂会导致瞳孔收缩。影响瞳孔光感反射(PLR)的程度可以透过红外线瞳孔测量法(iP),记录瞳孔大小及变化所需时间以量化其影响程度。
目的:研发新一代非入侵性装置以辨识受精神科药物影响的滥药者。
方法:研究团队改装了市面上可购买的虚拟实境装置,并开发了一套软件透过装置中眼动追踪镜头进行红外线瞳孔测量法(iP),使装置提供双眼120Hz 采样率测量。基于初始瞳孔直径(PLR+),透过使用低强度光(PLR 64)(RGB 64, 64, 64),中强度光(PLR 128)(RGB 128, 128, 128),和高强度光(PLR 256) (RGB 255, 255, 255),记录初始瞳孔大小、反应时间、2/3 收缩时间、1/3 再扩张时间和慢相扩张速度。其后进行眼球追踪测试,左右画面会分别显示与精神科药物相关或无关的画面。
结果:结果显示,健康组和精神科药物滥药(PSA)组之间的红外线瞳孔测量( iP)和眼动追踪(ET)数据存在明显分别,尤其有吸食大麻史的参加者。当中PSA组参加者透过iP&ET装置,普遍检测到瞳孔反应不稳(PU)和丧失瞳孔光感反射(PLR)的情况(两次测试结果分别为95.2% 和 93.3%)。而更重要是,相对起现时黄金检测方法 – 尿液毒理测试只有30% 成功检测率,本研究的iP&ET装置的检测期更长。
结论:本报告的iP&ET研究装置证明了其高灵敏度、低成本和高便携性的特性,并且已准备部署前线使用。此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收到来自公众、戒毒人士、复康中心社工的许多积极反馈。不同康复和社区中心也表示对团队的非侵入式 VR 设备感到兴趣。 iP&ET装置具有巨大潜力可部署于前线,如可放置于学校、社区中心等等,作为第一线筛查工具。在未来团队会继续改进 VR iP&ET 装置和软件,使测试时间进一步缩短以及检测特定种类精神科药物的能力(如近期流行的大麻)。
- 综合肌肉骨骼健康评估及药剂师药物复审方案(2021)
研究者:香港大学,张正龙博士
- 停止滥用氯胺酮后在认知功能及神经毒性标记物的转变:前瞻性纵向研究(2018)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邓伟光教授
- 固相微萃取-质谱联用提高尿液及唾液中滥用药物的测定(2018)
研究者:香港理工大学,姚钟平博士
- 香港吸毒问题的社会经济成本评估(2018)
研究者:香港大学,叶兆辉教授
- 验证快速口腔液测试工具供即场识别吸毒者(2017)
研究者:医管局毒理学参考实验室
- 头发验毒平台的多向发展:支援本地社福机构及复康计划(2016)
研究者:香港科技大学,詹华强教授
(按此前往研究报告资料库下载于2016年前完成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