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估兴奋剂使用者认知功能变化的前瞻性研究 (2023)

    研究者:香港大学,钟嘉健医生


    背景临床研究发现兴奋剂成瘾者存有认知障碍,但现时缺乏远期纵向研究,探究兴奋剂滥用对使用者认知功能的长期影响。


    目的透过远期纵向研究,了解兴奋剂滥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不同程度的使用量和DSM-5 定义的兴奋剂使用障碍(SUD)的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在为期十二个月的研究期内,每三个月对兴奋剂使用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和额叶评估量表(FAB)评估。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认知功能的长时间变化,以及比较不同SUD严重程度和控制特征的影响。同时亦比较了三个月内兴奋剂使用的频率,并确定是否与认知功能变化有关联。


    结果 研究共招募了 84 名参与者(平均 MoCA 得分为 24.99)。在基线评估中,有八名参与者处于 DSM-5 定义的轻度神经退行性疾病(MNDD)范围内。虽然在 12 个月的研究期内没有发现兴奋剂使用者有进一步的显著总体认知功能下降,也没有与不同 SUD 严重程度相关,但有六名参与者在研究结束时仍然患有 MNDD。女性、年龄较大的使用者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在MoCA 中倾向得分较低,而在终身兴奋剂使用时间较长且尿液检测结果阳性的活跃兴奋剂使用者在FAB 中得分较低。虽然兴奋剂使用频率随着 SUD 的严重程度增加,使用频率和认知功能变化之间却没有发现关联。


    结论患有轻度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兴奋剂成瘾者可能不会在时间上显示出明显的总体认知功能下降。然而,是次研究确定了几个协变量对兴奋剂成瘾者的认知功能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兴奋剂对使用者认知变化的剂量效应。


  • 可卡因诱发的精神病:文献回顾及本地滥药者患病率研究 (2022)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邓伟光教授


    背景可卡因是本港常被滥用的精神药物,而可卡因诱发的精神病亦是服食可卡因者中常见的。现时,本地仍然缺乏有关可卡因诱发的精神病之患病率,风险因素及与其有关之精神病的研究。


    目的第一部分:本文献综述的目的旨在确定可卡因所致精神病的危险因素、发病频率、精神症状、病理机制及其治疗。
    第二部分:探讨本港可卡因诱发的精神病及其他有关症状,其次是了解本港服食可卡因者情绪病及焦虑症的程况。


    方法一部分:2018年4月,通过在PubMed使用关键字‘可卡因’以及‘精神病’进行文献检索 (限制:英文,1966-2018年出版,人类研究,摘要)。
    第二部分:使用40-90分钟结构式诊断晤谈,评估参加者可卡因诱发之精神病及其他精神病。


    结果第一部分:精神症状常见于可卡因使用者中,可卡因所致精神病的患病率在5%至75%之间,中位数是53%。可卡因所致精神病常出现于年龄较大、焦虑特质、反社会人格障碍或多种药物混合使用,以及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中。可卡因所致精神病患者中发现了大脑灰质的损伤表明皮质下的病理变化可能促进了可卡因所致精神病的发展。可卡因所致精神病亦可能是一种复杂的遗传疾病;降低血浆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可能会提高精神病的风险。抗精神病药物可用于治疗可卡因所致精神病的精神症状急性发作。对可卡因所致精神病的长期治疗,应着重在戒除可卡因以防止未来精神病的发作。
    第二部分:71%的受试者出现物质诱发的精神障碍(CIP),49%的受试者出现物质诱发的情绪障碍,30%的受试者出现物质诱发的焦虑症。


    结论第一部分:可卡因的滥用常常导致精神病的急性发作。研究结果的多样性可能是多因素 (包括在研究设计方法学、文化和人口学因素的差别) 共同作用下所致。
    第二部分:可卡因诱发的精神障碍(CIP) 在本地可卡因吸食者中很常见,并且较长的可卡因使用时间会增加患上 CIP 的风险。


  • 新型危害精神毒品(合成卡西酮) 诱发的不良心理健康影响:文献回顾 (2022)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邓伟光教授 / 威尔斯亲王医院,邓嘉林医生 / 北区医院,陈虎医生


    背景现时的科学知识有力地支持使用合成卡西酮可引发成使用障碍(即「成瘾」),并增加精神疾病和其他精神异常的风险。


    目的(1) 识别合成卡西酮(SC)所致精神异常(例如: 合成卡西酮使用障碍 (SCUD) 、精神疾病、情绪障碍、焦虑症和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发生频率,精神症状,病理机制及其治疗。


    方法使用关键字「合成卡西酮」和「合成卡西酮使用障碍」或「精神疾病」、「抑郁症」、「躁郁症」、「焦虑症」或「认知」进行文献搜寻,然后对合适的文章进行分析。


    结果在合成卡西酮使用者中有14%患有精神疾病,35%患有精神病症状。合成的卡西酮还会损害言语和空间记忆以及言语流畅性。合成卡西酮引起的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尚未查明。合成卡西酮使用者的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症和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尚不清楚。


    结论使用合成卡西酮可成瘾,并增加精神疾病和其他精神异常的风险。对于合成卡西酮使用障碍的患病率,潜在的神经生物学因素,临床过程和治疗及其合并症,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 冰毒诱發的精神病:文献回顾及本地滥药者患病率研究(2020)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邓伟光教授


    背景近年本港使用冰毒的人数有上升趋势,但对于本地使用者,因冰毒而诱發的精神病状况缺乏相关研究。我们是次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研究,探究本地一个使用冰毒的群组,因吸食冰毒诱發的精神病、精神病症状、情绪障碍及焦虑症的情况。


    目的(1) 确定本港冰毒使用者中患有冰毒诱發之精神病和呈现精神病症状的普遍性。(2)确定本港冰毒使用者中患有情绪障碍和焦虑症的患病机率。


    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我们招募了260名冰毒使用者参加一项有关冰毒诱發之精神病的大规模研究。我们使用40 – 90 分钟的结构式诊断晤谈,以评估参加者患有冰毒诱發之精神病及其他精神病之状况。我们同时亦收集了参加者的人口、临床及使用毒品等资料。


    结果使用冰毒最普遍出现的精神病症状有关联妄想(65%)、迫害妄想(42%)、听觉幻觉(59%)、视觉幻觉(42%)和触觉幻觉(33%)。由毒品诱發的情绪障碍和焦虑症分别在59%和64%的参加者中發现。


    结论冰毒诱發之精神病在本地冰毒使用者中非常普遍;五分之一的使用者持续出现精神病症状,包括妄想和幻觉。 冰毒的使用量和对冰的依赖性增加了会患上冰毒诱發之精神病的风险。情绪障碍和焦虑症在冰毒使用者中也很常见。


  • 长期使用氯胺酮而引致的胃肠,肝臓及胆道后遗症: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2020)

    研究者:香港大学,司徒伟基医生

    背景:娱乐性氯胺酮使用(即使用氯胺酮作为非医疗用途,不论使用次数多少)已成为重要全球性的健康和社会问题。氯胺酮频密使用者常有腹部不适和相关消化系统问题,也可以有胆道受损,但有关临床情况及后遗症缺乏详细描述。


    目的:(i)确定长期吸食氯胺酮者腹部不适的病因;以及(ii)确定长期吸食氯胺酮者常患的各种胃肠、肝脏及胆道病症,以及确定他们患上各种胃肠、肝脏及胆道病症的相关风险因素。


    方法:研究团队利用一个全港性抗滥药问题的慈善组织网络,前瞻性纳入127位过去两年有6个月每月使用氯胺酮至少两次的中国籍人士,记录有关临床数据,透过标准化评分评估胃肠道症状。有怀疑胆道异常的参与者进行了磁力共振胆管造影,加上临床特征的分析,结果由两位放射科专科医生独立判断。


    结果及结论:娱乐性氯胺酮使用者与腹部不适及胆道病变相关,而戒断氯胺酮有明显的临床好处。


  • 长期使用氯胺酮对脑部的损害-脑部影像研究(2016)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邓伟光教授


archive(按此前往主题研究 - 资料库下载於2016年前完成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