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估興奮劑使用者認知功能變化的前瞻性研究 (2023)

    研究者:香港大學,鍾嘉健醫生


    背景臨床研究發現興奮劑成癮者存有認知障礙,但現時缺乏遠期縱向研究,探究興奮劑濫用對使用者認知功能的長期影響。


    目的透過遠期縱向研究,了解興奮劑濫用對認知功能的影響,與不同程度的使用量和 DSM-5 定義的興奮劑使用障礙(SUD)的嚴重程度的關係。


    方法在為期十二個月的研究期內,每三個月對興奮劑使用者進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和額葉評估量表(FAB)評估。通過廣義線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認知功能的長時間變化,以及比較不同SUD嚴重程度和控制特徵的影響。同時亦比較了三個月內興奮劑使用的頻率,並確定是否與認知功能變化有關聯。


    結果 研究共招募了 84 名參與者(平均 MoCA 得分為 24.99)。在基線評估中,有八名參與者處於 DSM-5 定義的輕度神經退行性疾病(MNDD)範圍內。雖然在 12 個月的研究期內沒有發現興奮劑使用者有進一步的顯著總體認知功能下降,也沒有與不同 SUD 嚴重程度相關,但有六名參與者在研究結束時仍然患有 MNDD。女性、年齡較大的使用者和教育水平較低的人在 MoCA 中傾向得分較低,而在終身興奮劑使用時間較長且尿液檢測結果陽性的活躍興奮劑使用者在 FAB 中得分較低。雖然興奮劑使用頻率隨著 SUD 的嚴重程度增加,使用頻率和認知功能變化之間卻沒有發現關聯。


    結論患有輕度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興奮劑成癮者可能不會在時間上顯示出明顯的總體認知功能下降。然而,是次研究確定了幾個協變量對興奮劑成癮者的認知功能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興奮劑對使用者認知變化的劑量效應。


  • 可卡因誘發的精神病:文獻回顧及本地濫藥者患病率研究 (2022)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學,鄧偉光教授


    背景可卡因是本港常被濫用的精神藥物,而可卡因誘發的精神病亦是服食可卡因者中常見的。現時,本地仍然缺乏有關可卡因誘發的精神病之患病率,風險因素及與其有關之精神病的研究。


    目的第一部分:本文獻綜述的目的旨在確定可卡因所致精神病的危險因素、發病頻率、精神症狀、病理機制及其治療。
    第二部分:探討本港可卡因誘發的精神病及其他有關癥狀,其次是了解本港服食可卡因者情緒病及焦慮症的程況。


    方法一部分:2018年4月,通過在PubMed使用關鍵字‘可卡因’以及‘精神病’進行文獻檢索 (限制:英文,1966-2018年出版,人類研究,摘要)。
    第二部分:使用40-90分鐘結構式診斷晤談,評估參加者可卡因誘發之精神病及其他精神病。


    結果第一部分:精神症狀常見於可卡因使用者中,可卡因所致精神病的患病率在5%至75%之間,中位數是53%。可卡因所致精神病常出現於年齡較大、焦慮特質、反社會人格障礙或多種藥物混合使用,以及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中。可卡因所致精神病患者中發現了大腦灰質的損傷表明皮質下的病理變化可能促進了可卡因所致精神病的發展。可卡因所致精神病亦可能是一種複雜的遺傳疾病;降低血漿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可能會提高精神病的風險。抗精神病藥物可用於治療可卡因所致精神病的精神症狀急性發作。對可卡因所致精神病的長期治療,應著重在戒除可卡因以防止未來精神病的發作。
    第二部分:71%的受試者出現物質誘發的精神障礙(CIP),49%的受試者出現物質誘發的情緒障礙,30%的受試者出現物質誘發的焦慮症。


    結論第一部分:可卡因的濫用常常導致精神病的急性發作。研究結果的多樣性可能是多因素 (包括在研究設計方法學、文化和人口學因素的差別) 共同作用下所致。
    第二部分:可卡因誘發的精神障礙(CIP) 在本地可卡因吸食者中很常見,並且較長的可卡因使用時間會增加患上 CIP 的風險。


  • 新型危害精神毒品(合成卡西酮) 誘發的不良心理健康影響:文獻回顧 (2022)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學,鄧偉光教授 / 威爾斯親王醫院,鄧嘉林醫生 / 北區醫院,陳虎醫生


    背景現時的科學知識有力地支持使用合成卡西酮可引發成使用障礙(即「成癮」),並增加精神疾病和其他精神異常的風險。


    目的(1) 識別合成卡西酮(SC)所致精神異常(例如: 合成卡西酮使用障礙 (SCUD) 、精神疾病、情緒障礙、焦慮症和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發生頻率,精神癥狀,病理機制及其治療。


    方法使用關鍵字「合成卡西酮」和「合成卡西酮使用障礙」或「精神疾病」、「抑鬱症」、「躁鬱症」、「焦慮症」或「認知」進行文獻搜尋,然後對合適的文章進行分析。


    結果在合成卡西酮使用者中有14%患有精神疾病,35%患有精神病症狀。合成的卡西酮還會損害言語和空間記憶以及言語流暢性。合成卡西酮引起的精神疾病的危險因素和神經生物學尚未查明。合成卡西酮使用者的躁狂症,抑鬱症,焦慮症和認知障礙的患病率尚不清楚。


    結論使用合成卡西酮可成癮,並增加精神疾病和其他精神異常的風險。對於合成卡西酮使用障礙的患病率,潛在的神經生物學因素,臨床過程和治療及其合併症,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 冰毒誘發的精神病:文獻回顧及本地濫藥者患病率研究(2020)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學,鄧偉光教授


    背景近年本港使用冰毒的人數有上升趨勢,但對於本地使用者,因冰毒而誘發的精神病狀況缺乏相關研究。我們是次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研究,探究本地一個使用冰毒的群組,因吸食冰毒誘發的精神病、精神病症狀、情緒障礙及焦慮症的情況。


    目的(1) 確定本港冰毒使用者中患有冰毒誘發之精神病和呈現精神病症狀的普遍性。(2)確定本港冰毒使用者中患有情緒障礙和焦慮症的患病機率。


    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我們招募了260名冰毒使用者參加一項有關冰毒誘發之精神病的大規模研究。我們使用40 – 90 分鐘的結構式診斷晤談,以評估參加者患有冰毒誘發之精神病及其他精神病之狀況。我們同時亦收集了參加者的人口、臨床及使用毒品等資料。


    結果使用冰毒最普遍出現的精神病症狀有關聯妄想(65%)、迫害妄想(42%)、聽覺幻覺(59%)、視覺幻覺(42%)和觸覺幻覺(33%)。由毒品誘發的情緒障礙和焦慮症分別在59%和64%的參加者中發現。


    結論冰毒誘發之精神病在本地冰毒使用者中非常普遍;五分之一的使用者持續出現精神病症狀,包括妄想和幻覺。 冰毒的使用量和對冰的依賴性增加了會患上冰毒誘發之精神病的風險。情緒障礙和焦慮症在冰毒使用者中也很常見。


  • 長期使用氯胺酮而引致的胃腸,肝臓及膽道後遺症:一項前瞻性觀察研究(2020)

    研究者:香港大學,司徒偉基醫生

    背景:娛樂性氯胺酮使用(即使用氯胺酮作為非醫療用途,不論使用次數多少)已成為重要全球性的健康和社會問題。氯胺酮頻密使用者常有腹部不適和相關消化系統問題,也可以有膽道受損,但有關臨床情況及後遺症缺乏詳細描述。


    目的:(i)確定長期吸食氯胺酮者腹部不適的病因;以及(ii)確定長期吸食氯胺酮者常患的各種胃腸、肝臟及膽道病症,以及確定他們患上各種胃腸、肝臟及膽道病症的相關風險因素。


    方法:研究團隊利用一個全港性抗濫藥問題的慈善組織網絡,前瞻性納入127位過去兩年有6個月每月使用氯胺酮至少兩次的中國籍人士,記錄有關臨床數據,透過標準化評分評估胃腸道症狀。有懷疑膽道異常的參與者進行了磁力共振膽管造影,加上臨床特徵的分析,結果由兩位放射科專科醫生獨立判斷。


    結果及結論:娛樂性氯胺酮使用者與腹部不適及膽道病變相關,而戒斷氯胺酮有明顯的臨床好處。


  • 長期使用氯胺酮對腦部的損害-腦部影像研究(2016)

    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學,鄧偉光教授

archive(按此前往研究報告資料庫下載於2016年前完成之報告。)